钉钉十周年新品发布会的焦点落在了其首款AI硬件DingTalk A1上,并正式宣告切入智能录音硬件赛道。这一动作不仅让全行业重新审视AI硬件的发展前景,更在社交媒体上掀起热议:不少网友指出其与Plaud Note存在高度相似性,“模仿争议随之而来。钉钉发布新品时,Plaud被用户多次提及,证明在这一赛道中Plaud已经占领部分先锋用户心中的第一认知。从Plaud的开荒到钉钉的分羹,这场看似偶然的产品碰撞,实则预示着AI笔记类产品的黄金时代...
9月4日,华为智慧屏 MateTV正式发布。在电视诞生百年之际,这款承载Mate家族旗舰基因的产品,不仅是华为自2019年入局智慧屏领域后的又一次跨越式突破,更是向陷入“参数内卷”的电视行业抛出了全新命题:当传统电视困于“显示设备”的定位,当用户对“大屏体验”的期待早已超越“看视频”,电视的下一个百年该如何开启?华为智慧屏 MateTV给出的答案是:以手机级性能为底座,以鸿蒙生态为纽带,以场景化创新为核心,让电视从“被动的硬件”变...
十年一剑,破茧成蝶。东软医疗自主研发的中国首台光子计数CT NeuViz P10横空出世。这不仅是东软在CT创新上实现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一个历史转折点,更是中国CT 技术的一次里程碑式突破:它既攻克了国家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的卡脖子 技术难题,又凭借超高清影像与数据智能重塑诊疗流程,更将通过生态协同,让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指数级增长。技术突破:从“国产替代”到“全球定义权”近日,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产业迎来振奋...
问界M8纯电版以35.98万元起售价悍然杀入40万级纯电市场,并且打破行业旧律实现纯电与增程的同价。延续问界M8增程版的爆款之势,上市2小时大定突破7000台。爆款基因背后,是华为全栈技术与鸿蒙智行市场策略的深度耦合。这款被余承东称为“纯电力作”的车型,正在加速改写高端市场规划,特别是40万级纯电SUV市场,传统豪华品牌的防线,正在被智能技术代差击穿。体验重构:让科技隐入场景细节中在汽车智能化的大趋势之下,高端纯电SUV市...
30周年之际,在创业时的小镇——长安,vivo发布了vivo Vision混合现实头显探索版。在这个时间节点,选择这样一个颇有意义的地方,用一款MR(混合现实头显)产品与苹果共同站到世界顶级舞台,这仿佛是vivo面向未来三十年的战略宣言。面向未来必须的卡位之战MR的概念并不新,业界很多企业在这个领域都早有投入。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,今天的MR依然处于一个“初期”市场。如果用技术成熟度曲线来定位,MR度过了早期的技术萌芽期,现在正处...
一组数字正在重塑中国汽车产业的天花板:100万辆搭载量、40.5亿公里辅助驾驶里程、48%城区场景占比——近日华为乾崑智驾以这三个突破性数据,宣告中国辅助驾驶迈入了规模化商用深水区。这是一个产业拐点。一方面意味着智能驾驶在技术→商业→数据飞轮的推动下加速运转,另一方面这也标志着用户行为习惯的集体大迁徙。数据破壁:全场景智能驾驶的规模化拐点2025年8月14日,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以一条微博视频宣告:乾崑智驾...
最近看到了华为相机解决方案专家熊谌飞的直播「长焦十年之路对谈」。这场直播以华为的长焦技术迭代升级展现了移动影像的技术进化史,见证了长焦十年突破如何化无数不可能为可能,更揭示了华为如何通过持续探索长焦技术之路问鼎移动影像之巅。这也让我不由得想起华为的“北坡策略”。华为相机解决方案专家熊谌飞(左)登顶珠穆朗玛峰,有两条路径可走:一是南坡,路径平缓,生态相对完备,前期相对轻松,但最后登顶阶段极难;二是北坡...
当全球首个L4级多智能体蜂群系统在ISC2025的开幕式上展示一句话生成的10分钟史诗大片时,台下观众惊叹的不仅是技术奇观,更是一位中国互联网老兵向新时代递交的答卷。ISC 2025大会以“ALL IN AGENT”为主题,这是周鸿祎全力锚定的新一轮AI浪潮的核心坐标。从杀毒软件革命到安全云布局,再到如今押注“智能体蜂群”,这位见证并参与了中国互联网三十年激荡史的技术狂人,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务实的行动力,为AI的价值落地推开了一扇大门...
从7月15日牵手Uber创造史上最大规模无人驾驶合作,驶入中东及亚洲;到8月5日联姻Lyft部署欧洲最大无人车队——短短20天,这家中国科技企业以 Double Kill +“三大洲”重量级合作,震动了全行业。背靠百度大模型能力的萝卜快跑,今年火速出海、全球狂奔,让中国方案成为改写全球版图的最强武器。从Uber到Lyft:中国方案的“全球闪电战萝卜快跑全球“朋友圈”不断扩大,继Uber后再签Lyft!8月5日,萝卜快跑与Lyft官宣合作: 2026年将率先落...
“轻”是态度,“强”是底气:折叠屏的“成人礼”“轻”是态度,“强”是底气:折叠屏的“成人礼”折叠屏手机的五年进化史,是产品形态逐渐成熟的探索过程,本质上也是厂商与用户焦虑的双向治愈:如何做到更轻、折痕更小、性能更强,满足甚至创造用户需求。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创新,以及整个产业链的共同努力,折叠屏终于迎来“毕业季”——双向焦虑被治愈。产业迈过了产品形态成熟这道坎,接下来的重点将是一个生态建设的过程,让折叠屏手机从“能用...